第38节

未知 / 著投票加入书签

藏书吧 www.cangshu8.com,最快更新人文百科知识博览最新章节!

    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科举是一种什么考试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是历代封建王朝选拔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27年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多年。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满足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3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未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

    唐朝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50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进士分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等;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制度,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誉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

    元代开始,蒙古人统治中原,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但以四书试士却是元代所开的先例。明朝的科举在宋代的基础上继续改良发展,制度已非常完善,规模也更大,参加科举的人数大增,考核的内容却开始僵化。

    清朝科举基本承袭明制。清开国初时曾在顺治年间两次分满汉两榜取士;之后改为只有一榜,但不鼓励满人、蒙古人参加,把科举入士之途留给汉人,即所谓“旗人不占鼎甲”。

    明清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正式科举考试前还要进行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员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取得参加中央一级的会试的资格,第一名叫解元。会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300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殿试是科举制度最高级别的考试,皇

    最快小说阅读 M.bQg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