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节

未知 / 著投票加入书签

藏书吧 www.cangshu8.com,最快更新犹太人经商之道全集最新章节!

    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19世纪德国的伟大诗人——海涅

    海涅,这位歌德以后德国诗坛最伟大的诗人,和拜伦、雨果一样,都是19世纪欧洲诗坛泰斗式的人物。$首@发』他那朴素真挚、热爱生活、交织着芬芳和苦涩、愤怒和嘲讽的抒情诗,对社会上一切不合理现象进行抨击、讽刺的政治诗,至今还在人类文化的宝库中闪烁着不灭的光辉。

    亨利希·海涅,1797年12月13日,出生在德国杜塞尔多夫一个破落的犹太商人家庭。他是4个孩子中的长子。父亲萨姆逊·海涅曾参过军,是一个平庸的商人,但是亲切爽朗、富有活力。母亲贝拉·冯·盖尔德聪慧热情,精通德法英3门语言,富有音乐天赋,热爱卢梭和歌德。

    父母按照犹太教的规矩把他养大。他先进了犹太儿童学校,在那里为他的《圣经》知识打下了基础;随后,他又被送进一所天主教学校读书。但是他对宗教并不感兴趣。这时他爱读《堂·吉诃德》,常常为主人公英雄主义的遭灾受难而哭泣。他也喜欢《格列佛游记》。成年后回首童年时,他说:“苹果酱面包是那时我的嗜好,而现在则是爱情、真理、自由和蟹羹。”

    很小的时候海涅就显示出一种神经质的特点,他不能忍受任何噪音,哪怕是响亮的钢琴声和人们的高声谈话。他厌恶烟草的气味。他不喜欢音乐和舞蹈。但是他热爱诗歌,从15岁时就开始写诗。在《两个近卫兵》一诗中,他以近卫兵的口吻表达了自己对拿破仑的崇敬和热爱:“那时我的国王骑马从我的墓上走过,/而明亮的刀光闪烁并嘎嘎作响;/那时我将武装到牙齿从墓里起来,/为我的国王急赴战场!”

    16岁时诗人经历了初恋。那姑娘名叫约琴芬,与他同龄,是一个行刑吏的长女,她苍白美丽,有一头红发。她唤起了海涅对民间诗歌的兴趣,使他第一次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奇特的美,这给他以后的创作带来很大影响。

    海涅的父母希望他能成为一个商人,先将他送到杜塞尔多夫的商业学校,又送他到法兰克福的一个银行家那里,再送他去汉堡的商行。1818年,他在叔父萨洛蒙·海涅——一个大银行家的帮助下成立了一家商行,名叫亨利·海涅公司,经营纺织品,可不到一年就停业了。很明显,他没有经商的才能。不过,就在这时他遇见了叔叔的三女儿阿玛莉,她在他的心上激起了无比强烈的爱恋,使他用“紫罗兰的眼睛”“百合花的手”这样的词句来描绘她,并为她写下了大量的情诗。然而她没有爱上他,3年后同一个庄园主结了婚。失恋的打击,使他这时的诗中充满了痛苦和嘲讽。这些甜美和苦涩的诗后来都收在《青春的烦恼》里面。

    1819年,靠叔父的帮助,他进了波恩大学学习法律。这时的他中等身材,有一头红褐色的头发,一个希腊式的鼻子和一双蓝眼睛,经常抿着的嘴唇,有时会露出嘲讽的微笑,一双白皙的手显得非常优雅和高贵。他经常穿着丝绒上装,仪表考究地听人讲《日尔曼志》和《尼伯龙根之歌》。也是在这时,他遇见了德国浪漫派的领袖奥古斯特·威廉·史雷格尔,这位气度高贵的学者使他对浪漫派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了解。这一时期他还与拜伦发生了强烈的共鸣。

    1820年,他转到哥廷根大学,半年以后因与人打架而被迫退学。1821年他到柏林,在黑格尔的指导下进行哲学研究,这位哲学领域的巨人对海涅心灵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昆外哲学家斯宾诺莎和沃尔夫、语言学家鲍普、法学家爱德华·冈斯也对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一时期他还写了两部剧作《阿尔曼梭》和《威廉·拉特克里夫》以及一本诗集《抒情插曲》,不过都没有成功出版。

    1823年,他又重新到哥廷根继续学业,两年后获得法学博士学位。为了获得经济保障,他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礼。这时,他从德国诗人威廉·缪勒那里汲取了很多营养,像如何从古老的民歌形式中去形成新的形式,如何使用抑扬格的韵律等,并由此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简洁凝练的风格。1824年10月2日,他带着诗作去魏玛访问歌德。75岁的歌德对他很冷淡,使他很不愉快。但他终生都没有减少对歌德的崇敬和热爱。

    此后的一个时期,海涅从旅行中汲取灵感,创作出了3部诗歌和4部游记。诗集有《还乡集》、《哈尔茨山游记插曲》和《北海集》。第一本是诗人回汉堡,睹物伤情写出的作品,其中也有一些带民间传说性质的动人诗歌。这时他认识了阿玛莉的妹妹苔莱莎,这位美丽少女重新燃起了诗人的激情,使他赞美迷恋并难以自拔。但是5年后她还是嫁给了一位法学博士,使诗人第二次受到心灵的创伤。在《哈尔茨山游记插曲》中,诗人描绘了山区农舍的优美画面和安谧的氛围。《北海集》则是诗人在诺得奈岛第一次见到大海而发出的热情的赞美。他成为第一个在德国诗歌领域吟咏大海的诗人。他描绘了大海的宁静和狂暴、海滩和船帆、沙鸥和游人、展现出一幅辽阔的画面。1827年,他将这3本同以前出版过的两本诗集合在一起出版,称为《歌集》。这一次他获得了成功,他作为诗人的地位真正确立了起来。

    这一时期诗人写的4部《旅行札记》描述了德国、意大利和英国的风土人情及社会现状,还用回忆的笔调颂扬了拿破仑,因而受到普鲁士政府的查禁。

    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爆发,海涅欢欣鼓舞,然而第二年,他就被迫流亡巴黎。在那里他和巴尔扎克、乔治·桑、萧邦以及圣西门主义者都有很多来往。他写了大量的文艺批评作品,致力于沟通德法两国人民之间的精神交流和文化交流,其中最有名的是《论浪漫派》和《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前者批评了消极浪漫主义作家的落后一面,提出文学必须和生活相结合;后者对德国历史上宗教和哲学的著名人物逐一作了评价,在评价黑格尔时,既批判了其不足,又指出其中的积极因素。恩格斯称赞他“观察透彻、思想深邃”。

    1841年,海涅创作了风格绮丽的长诗《阿塔·特洛尔》。这是一部蕴含着幻想和智慧的作品。这一时期,海涅与法国姑娘埃莉赛特结了婚。此后,他创作了一些优秀的政治诗歌,走出了个人抒情的圈子,表达了推翻旧制度的强烈决心。他的这些诗篇讽刺辛辣、节奏有力、文字朴素、人物生动。反映1844年纺织工厂起义的《西里西亚纺织工厂》,被恩格斯评价为“最有力的诗歌之一”,诗中歌颂了劳动者的革命精神。关于革命精神,海涅曾同他的朋友迈斯纳谈道:“新生的东西应该用不朽的讥笑来诅咒那一切卑劣的、衰败的、无聊的、虚伪的和可笑的东西。我也是天生能够感觉崇高的,赞美伟大的,颂扬生气勃勃的一切的。”

    值得大书一笔的是海涅同马克思在这时的交往,他们彼此欣赏并相互影响。1843年12月下旬,46岁的海涅与25岁的马克思一见如故,此后便几乎天天在一起谈话、推敲诗句。1844年2月,在马克思担任主编之一的《德法年鉴》上,海涅发表了讽刺诗《国王路德维希赞歌》。同年9月21日,在给马克思的一封信中,海涅写道:“请您原谅我这离乱的涂抹……但是我们彼此了解,本来用不着多少文字的表示!”第二年初,马克思被驱逐出法国,临行前他写信给海涅:“在我要离别的人们中间,同海涅离别对我来说是最难受的。我很想把你一起带走。”

    1844年,海涅写出他最出色的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全诗共27章,以冬天象征死气沉沉的德国,通过童话般的幻想,讽刺了德国旧制度和一切不合理现象,讽刺锋芒指向了普鲁士王国的反动政权,和所谓反政府的自由主义派别和资产阶级庸俗的市侩。诗中也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这首长诗充满了夸张的讽刺、离奇的比喻、民间传说和个人幻想,体现了海涅独有的艺术风格。对此马克思给予高度评价:“我们曾经那样喜爱的诗人如今又充满青春的活力……新思想的力量把海涅从他那忧郁的睡眠中唤醒了,他全身甲胄登上了舞台,高高地挥动新的旗帜,作为一个‘精干的鼓手’擂动战鼓,呐喊前进。”在此之后,马克思还多次引用海涅的诗句,作为斗争的武器。

    1847年,海涅患了严重的脊髓病,起先是双眼麻痹,接着是双腿麻痹,第二年就卧床不起,直到死去。病痛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他,但他还是创作了一部叙事诗集《罗曼采罗》,包括《史诗》《悲歌》《希伯来调》3部分;一部抒情诗集《最后的诗》。对此,丹麦著名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这样写道:“海涅是拜伦的伟大继承者。为自由而斗争的讽刺之剑从拜伦的手中脱落下来不过几年,就被海涅又擎起来了。他以同样娴熟的技巧和力量用了它整整一生,而且在最后8年,这把剑的使用者竟是一个身罹重病的人……那些在病榻上写就的诗歌最真实、最勇敢、最辛辣和最光彩夺目的……也许从没有一个创造的精灵表现出过如此巨大的勇敢,如此巨大的毅力和如此巨大的忍受超人痛苦的耐力……一个人全身瘫痪……同时却在创作,在讥讽,在嬉笑怒骂,让精神围着地球在优美而深沉的梦境里遨游,这确实是伟大的。”

    关于海涅的性格,值得一提的是,在他瘫痪并失明的8年间,从来没让他的母亲知道他的病痛,在写信时他总是调子欢快,并使她相信他让人代笔只不过因为他眼睛有点小毛病,很快就会好的。

    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一位名叫尤尔莱·赛尔顿的美丽姑娘给了他精神上的慰藉。与过去那些浸满单相思痛苦的诗行相比,这时他才第一次写出了深沉的情爱和相互的关怀:“我们没有言语,但我的心/却感觉到你在缄默中所沉思的一切……”

    1856年2月17日,不到60岁的海涅安详地离开了人世。同时代的人评价他:“海涅在他内心里忍受了从他的理想产生的伟大文学的一切艰难。”的确,他的一生并不安稳,也不能说有多幸福,但是他用自己全部的文学作品向世界奉献出了自身独特的精神价值,这是其他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

    在海涅的创作中,最出色的是他的抒情诗,其中5000多首被谱成歌曲,这在世界上的诗人中是首屈一指的。他的诗想象丰富奇特,讽刺大胆鲜明、情感生动有力。但在他创作的不同时期也有着不同的特点。

    早期的《歌集》,绘景抒情,所表现方式是浪漫主义的注重激情和想象,也有幻想,还有着机智和风趣。最主要的是想象,如“我的床头长出一棵树,/年轻的夜莺在上面歌唱,/它歌唱着纯真的爱,/在梦中我依然倾听”。这一时期他憧憬东方的印度古国,有些诗带有异国情调的神秘和芬芳。

    中期的《阿塔·特洛尔》等诗中,在浪漫主义的表层下已包含着一些现代的东西,最主要的是幻象。勃兰兑斯解释说:“当现实在晦冥中消失后,幻象却清清楚楚地留了下来;不久又返其道而行之,幻象隐没了,现实却慢慢地在光天化日下呈现出来。”这时海涅的讽刺风格“像树枝一样柔软,虽不能刺穿铠甲,却十分适用于应付现代生活,表现它的严酷和丑恶,它的优雅和骚动,它的许许多多的刺眼的对照。”

    在后期,海涅的抒情诗焕发出了无比的强烈的光辉:“去问红宝石,它闪烁出什么样的光华,/去问夜来香和玫瑰,它散发什么样的芬芳,/但不要去问,在月的银辉里,/痴情的花儿和她那已死的恋人在窃窃私语些什么!”在这时,他的声音细腻而纯真,却又饱含了感情的力度,接近现代诗歌,这表明他对人性的理解比过去成熟了。

    海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自由的战士,终其一生,他都在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不已。在1826年他就写道:“我不知道,我是否值得人们用桂冠来装饰我的棺椁。我所非常喜爱的诗歌,一直只是我用于神圣目的的神圣玩具,或者说圣洁的工具……但是,你们应当在我的棺椁上放一把剑,因为我是人类解放战争中的一名勇敢的战士。”

    看最新章节

    科学社会主义奠基人——马克思

    考虑到以其名字命名的学说至今不衰的跨时代的社会影响及其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领域的开拓性贡献,马克思是前无古人的。他用他的思想和行动证明了人类的崇高和伟大。

    卡尔·马克思出生于普鲁士莱茵地区特利尔城。当时的普鲁士尚处于封建专制的黑暗统治之下,但是,马克思得天独厚。他诞生在一个最先进的省份和一个充满市民阶级启蒙精神与人本主义思想的家庭。他的父亲亨利希·马克思,在经历了艰苦的青年时期之后,由于勤奋努力,成了一名律师。在马克思出世的前一年,他弃犹太教而改信新教,后来当上了司法参事,并被推举为行利尔律师界的首脑,在这个小城深受尊敬。他学识渊博,爱好古典文学和哲学,特别推崇莱辛和法国启蒙运动学者伏尔泰与卢梭等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精神的先驱。另一位对少年马克思有重要影响的人则是当地的政府枢密顾问官冯·威斯特华伦男爵,他的浪漫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倾向在马克思的成长过程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这两位长者的熏陶和影响加上良好的教育,使得中学时代的马克思就形成了深刻的见地和不凡的抱负。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明确地表达了一个17岁少年所怀抱的誓为全人类谋幸福的雄心壮志,这成了他终生不渝的信念,支持着他战胜任何艰难困苦;同时也披露了他为实现这一崇高理想的求实精神。马克思写道:较多研究抽象的真理,而不太深入生活本身的那些职业,对青年来说是最危险的。他以一种不成熟的形式表达了他要把理想和现实、思想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愿望。

    亨利希·马克思对爱子寄予厚望,他希望马克思能沿着自己的路,成为他本人在青年时代所力图达到的那种理想人物,一个大法官、大法学家,备爱人们尊敬、富有理性精神和博爱精神的律师,也可以像他一样为家庭提供优裕的生活。为此,他送马克思到波恩大学学习法律,后又在他的安排之下,转到柏林大学学习。1838年,亨利希·马克思与世长辞。对于马克思来说,这是不幸中的幸事。因为这样,那场父子之间不可避免的思想冲突就防止了。马克思并未如其父所期望的专心攻读法学,而是起初对文学、继而又对哲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其父辞世以后,他完全放弃了法学,将全部精力转到哲学研究方面。同家庭的联系也由于父亲的辞世而越来越少了,因为他不可能满足母亲要他选择一种舒适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并能够尽长子之责养家的要求,他成了柏林青年黑格尔派的“博士俱乐部”中最年轻的一员。

    1841年3月,马克思毕业于柏林大学,并获得了耶鲁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但现实的普鲁士封建政治打消了他要成为大学哲学教师的想法。他于1842年4月参加了《莱茵报》的工作,并很快升任该报主编,开始了他那漫长、艰辛而又不屈不挠的作为一个革命者和思想家的生涯。在此期间,马克思开始抛弃他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逐渐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由于马克思的激进民主主义观点、对贫苦农民的深厚同情和对现实政治的不妥协的批判态度,《莱茵报》被查封。而后,他赴巴黎,与阿尔诺德·卢格一起编辑出版《德法年鉴》,意在联合法德的先进知识分子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不仅批判现存的旧哲

    最快小说阅读 M.bQg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