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节

未知 / 著投票加入书签

藏书吧 www.cangshu8.com,最快更新为什么偏偏是朱元璋最新章节!

    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2、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就在元军退去后不久,彭大、赵均用两个竟抖擞起来,一个自称“鲁淮王”,一个自称“永义王”。

    这么大撑门面,明摆着是想找打嘛。出头的椽子先烂,这个道理居然都不懂。

    可问题是,他们称王称霸倒也罢了,但借人家老郭的摊子来吆喝,连累别人跟他们一起挨揍,就很不厚道了。

    朱重八已经顾不得这帮鼠目寸光的家伙了。上次濠州被围,已经让他明白不能再坐等下去了,眼下当务之急就是应该扩大地盘,狡兔还有三窟呢,不如此,将来一旦再兵临城下就回天无力了。

    革命不是投资,但革命与投资有基本相同的道理:鸡蛋不能全放在一个篮子里。投资需要多样化,才能增强抗风险的能力,革命亦是如此,根据地更应当多多益善。

    当濠州众人还在为又一次解围而欢呼时,重八抽空回了趟老家钟离,在那里招募到了七百余弟兄。

    别看只有区区七百来人,但他们之中未来就涌现出了像徐达这样的一代名将。而且这也是重八亲自带出来的第一批嫡系人马,班底不错,意义自然也不同凡响。

    徐达,字天德,普通农家出身,比朱元璋小四岁,与马大脚同龄。

    有史书上记载他也是钟离人,但也有说他是濠州永丰乡人的。不管是哪里人,他之前和朱元璋应该并不相识。笔者是倾向于他并非钟离人,否则这钟离人士的成才率也太高了,而且还皆是数百年一出的大才。

    史书称其自幼“倜傥沉雄,有智略”,少年时即“不凡,厚重英发”,知晓兵家的《六韬》、《三略》,想来他家境应该还可以,否则哪有这些书读。

    据说徐达生性腼腆、低调,但又从小志向远大、好武事。二十来岁时,已长成一位状貌不凡、智勇双全的好汉。

    这样的人,生逢乱世,自然是不甘一生寂寞、碌碌无为的。

    至正十三年,徐达四处打听,欲前去投奔一位明主。听人说郭公帐下有一位朱公子不错,且正在钟离招兵,于是,二十二岁的徐达便“仗剑往从”,投奔到到了朱元璋麾下。

    初次见面,朱元璋就被徐达的不凡英气给迷住了。

    一天忙完诸事,他便把徐达独自叫到自己的住处聊天。结果越谈越投机,朱元璋就叫人弄来些酒菜,两人席地而坐。一番交流下来,二人颇有相见恨晚之意。

    从此徐达便被留置麾下,成了朱元璋的亲随。

    在当时的义军队伍里,没几个人知道什么叫“兵法”。再加上徐达平素少言寡语,不喜炫耀,他的经历众人既不得而知,他的兵家才干就更是无从了解了。

    但徐达给人的感觉是既雄壮威武又高深莫测,大伙一见他就既崇拜又畏惧,忍不住就对他言听计从了。

    看来,有的人天生就具有王者气质,徐达就属于这类人。

    自从跟了朱元璋,徐达也没闲着,时常向朱老大进些“王霸之略”,也就是为大哥描绘一下美好未来,甚至劝朱元璋早早摆脱他人掣肘,独树一帜,以期将来能够有更大的施展。

    本来,重八同志并没有那么高的追求和奢望,“三千里外觅封侯”,已经感觉是在白日做梦,说到“天命所归”,那更是痴心妄想。

    不过,有想头终究是个好事情。

    循着这条路走下去,或许某一天,他真会发现: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所以,听了不少徐达推心置腹的话后,朱元璋喜欢用类似豪言来回应:天德,你所言极是啊!……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自当以天下为己任!……我辈虽微贱,也有意奋发有为,不负天下苍生!

    有时演得投入了,朱元璋还忍不住做出几个激昂的手势。

    尽管不乏表演成分,但某个夜晚,当辗转难眠之时,徐达帮他筹划的这些近乎荒唐的蓝图,未必也不会有几分入了朱元璋的心田。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当一个人一旦滋生出某种欲望时,就有可能激发出一种能量,从而构想出相应的计划,付出真实的努力,直至成功。

    当朱元璋一行人回到濠州时,老郭眼见女婿又给队伍上添了不少生力军,一高兴就把女婿提拔了一级,封为镇抚官。这是一个很独立的职衔,从来只让亲信担任,具体就是负责维持队伍内部稳定的,还兼管着老郭的亲军。

    一年多以后,当朱元璋被老郭提拔为和阳总兵时,徐同志便被朱老大顺理成章地提拔为自己的镇抚,“位诸宿将上”。

    在老郭手下,朱元璋资历有限,其余诸将根本就没拿他当棵菜,但徐达、汤和等人对他却是“奉约束甚谨”,算是帮他树了不少威信。提拔这帮兄弟自然就成了朱元璋拉拢他们的首选方式。

    再后来,天下名将必称“徐、常(遇春)”,功高劳苦的徐达也被朱老大称誉为了自己的“万里长城”。

    隔了数日,朱元璋正在料理一干簿书,这时一人突然闯入,原来是徐达。

    徐达近来已经和朱元璋亲近多了,见左右无人,便凑到老大耳畔低语道:镇抚不欲成大事么?何故郁郁居此,长屈于人下?

    这问题提得太直接也太尖锐了。朱元璋一时语塞,只得如实相告:知久居此地,终非长久之计,但羽毛未满,不便高飞。

    徐同志果然是个有心人,才来几日,就已把队伍上的事情摸得门儿清:郭公长厚,孙公无能,彭、赵又相持不下,此危地,行事多牵掣,万一不慎,祸及于身……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这个道理,朱元璋还是懂的,只是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好法子。

    徐达趁机提议朱元璋前去攻打定远。因为定远是郭子兴的老家,但现在被元军占领。借此出兵,可以一举两得,既让郭子兴长了面子,又借机实现了分兵独立。

    但带好几百人前去,会不会让郭子兴起疑呢?

    徐达建议朱元璋,只带最精干的二十余人,其余人一概留下,那样,郭子兴就不会有任何疑心了。

    朱元璋点头称是。

    于是,朱元璋便将那七百人交给别的将军带领,自己则仅仅带着精心挑选出来的徐达等二十四人,准备南去夺占定远。

    而就在这二十四人之中,其中竟有一大半最后都成为了大明王朝的开国元勋,参与缔造并见证了一个新的王朝。

    他们分别是:徐达、汤和、吴良、吴祯、花云、陈德、顾时、费聚、耿再成、耿炳文、唐胜宗、陆仲亨、华云龙、郑遇春、郭兴、郭英、胡海、张龙、陈桓、谢成、李新、张赫、张铨、周德兴。除了三人封公以外,二十一人皆封侯,全都成了开国功臣。其中,郭兴、郭英兄弟的妹妹还是朱皇帝的郭宁妃。

    不过,需要特别一提的是,在濠州城上万人的义军中,起码还有两位当时看来并不起眼的人物,可是因为其后代太出名的缘故,所以他们的名字也就幸运地被后人记住了:一个叫张关保,一个叫戚祥,都是随同老郭一同起义的定远人。

    他们的后代,一个是万历首辅张居正,一个是民族英雄戚继光。

    看最新章节

    3、机会要把握的

    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本想着去定远图发展,但人算不如天算,中途朱元璋却得了场急病,不得不半路无功而返。

    一晃半月过去,他的病才稍微好了点。这一天,他突然听到门外有人连声叹息着经过,好奇之余,他让人出去打听是怎么回事。

    原来是定远有一处叫张家堡的地方,那里有一支当地人自发组织的民兵,他们孤军乏食,无所依属,想来濠州投靠红巾军,但又犹豫未决,故而先派人来试探一番。

    老郭自然高兴,愿意全部接收他们。但又不知道派谁去接洽才好,毕竟,双方没打过交道,前去办这事的人面临一定的风险。

    前来试探的人见老郭在犹豫,很有些失望。大伙看在眼里,但干着急没办法,不免觉得可惜。

    听完这番介绍,朱元璋知道:机会来了!

    于是他便勉强支撑病体,跑到老郭那里去主动请缨。

    老郭担心他大病初愈,身体吃不消,但耐不住朱元璋的再三请求,最终答应了。

    得到郭子兴首肯后,朱元璋连忙挑选了骑士费聚等二人、步卒九人,连他自己一行十二人,马不停蹄赶往定远地界。

    费聚,字子英,五河人,少年时代曾学习技击,朱元璋在濠州时与他结识,后见其貌雄伟,遂交为莫逆。

    当时正值盛夏,由于赶路太急,又加之刚刚病愈,身体尚虚的朱元璋中暑了。

    所幸并无大碍,六天之后,他们一行人就到达了定远的宝公河一带,并隔着河水与那支民兵的营地遥相望见。

    对方发现可能是濠州方面来人了,便全副武装列队出迎,表面是在显示尊重,暗地里更多的是想讨价还价。

    元末的小股民兵或义军,往往都是在朝廷和大股义军之间骑墙观望,谁开的价高就卖给谁。

    所以,此刻的朱元璋一行人,面对的是一支亦友亦敌的队伍。谈得好,摆酒相请化为兄弟,谈得不好,露出獠牙化为豺狼。

    望见对方的大阵仗,朱元璋的随从中有人竟先害怕起来,转头想要回去。朱元璋自己的心里也没有太大的把握,但既然来了,不成功就必然是失败,要么全功而返,要么留下脑袋。

    形势容不得他多想。他喝令众人:现在他众我寡,形势未明,大家先别慌乱,且随他们进营中去看看究竟,然后再作定夺吧。

    然后他打马上前,高声喊道:我等奉郭大帅之命前来与你家主帅商议大事,请各位进去通报一声!

    不一会儿,对方主帅刘某出迎。

    &nb

    最快小说阅读 M.bQg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