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节

未知 / 著投票加入书签

藏书吧 www.cangshu8.com,最快更新为什么偏偏是朱元璋最新章节!

    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2、风虎云龙

    老郭死后不久,老冤家孙德崖居然又找来了。这次不是他亲自出马,而是派人来的滁州,来人跟老郭的儿子郭天叙接洽后,挑明了想法,说他们大帅想要接管老郭的这份家业。

    这把郭天叙给气了个半死,别的不说,就冲老爹是为什么死的这点,孙德崖就是自己不共戴天的仇人,居然跑来说这个,这脑子怎么长的啊?!但遇事要冷静,这一点小郭还是明白的,所以,他便派人给和阳的妹夫送信,让他替自己拿个主意。

    朱元璋接了信,也差点没乐出来:这老孙的脸皮也真够厚的,气死了别人,还想着去接他的家业!不过,话显然不能这么说,于是,他就给小郭出了个主意,让他转告老孙:咱们不久是要离开老家到南方发展的。

    老孙得了消息,也就死了这份心。

    也就是在这时,刘福通的龙凤政权创立。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和影响,于是刘福通、杜遵道1等便派了人来滁州、和阳招抚众人,欲为己助。张天祐自忖“大树底下好乘凉”,因此就率部跟随使者去了亳州,正式接受了小明王的册封。

    当时,朱同志正在亲率将士攻取和阳西南一带负隅顽抗的民寨。

    等张天祐从亳州回来,带回了小明王的谕旨:任命郭子兴之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祐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

    才坐第三把交椅,颇有点委屈的朱同志竟当即忿忿不平道:“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耶?”于是对此任命不予理睬。

    显然,一向谨慎的朱同志,怎么突然会有这样一番表态,很是可疑。要么是史书将当日的真情形给隐去了,尽量把朱皇帝给摘巴干净,以显示他是独立起家,无所谓僭越旧主;要么,说这样的话是朱同志一时冲动。但不管怎样,他后来肯定是想明白了(“缓称王”),甚至到了本该独树一帜的时候,还死抱着“小明王”的招牌不放——因为有了龙凤政权的羽被,他也得以让自己暂时隐身,元军的矛头自然不会首先对准他,全冲大宋的“小明王”去了。

    这点,颇类似于所谓的“枪手博弈”理论——几个枪手在一块决斗,对于枪法最好的甲来说,枪法次好的乙是自己最大的威胁,所以他的枪口必然对准乙;而乙也会同样选择,将枪口对准甲。而枪法最次的丙却成了安全系数最高的那位。而实际情形很可能是:丙善于伪装,所以,它在这场博弈中胜出的几率更大。

    1不久刘福通就杀了杜,因为杜自以为是读过几本书的国子监生,太过于专横骄恣了。

    当时,元军的势力仍然很强,朱部要想在南方顺利发展,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元军的阻挡、打压。

    所以,在“小明王”的旗号下,还是有便宜可占的,那么,副元帅就副元帅吧,反正谁笑到最后才是笑得最好,朱元璋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个任命。

    而他现在紧锣密鼓策划的却是过江大计,只要能渡过长江,在江南站稳脚跟,进一步可以北取中原,退一步也可划江而治。

    就是在渡江前不久,有一位少年英雄便投到了朱老大的帐下,此人便是后来几大重量级将领之一的邓愈。

    邓愈此人,颇有点类似后来太平天国的翼王石达开,都属于少年老成,能独当一面的将帅之才。他幼时聪慧好学,稍长即怀平定天下的大志。十六岁时跟随父亲和哥哥起兵,不久,父兄相继战死,他便成了这支军队的统领。

    小邓不但足智多谋,且每战必挺身破敌,以至敌军中皆服其勇武。泗州、灵璧、盱眙等地百姓闻风归附,纷纷求其保护。至正十五年,年仅18岁的邓愈,率所部投奔了朱老大。小邓本名邓友德,朱老大非常喜欢他,故给他取了新名叫“邓愈”,并任命他当行军总管。

    邓愈一生深受朱元璋的信任和器重,一来可能因为他年纪小,小邓与朱文正基本是同龄人,朱元璋拿他当了晚辈看,所以喜欢得紧。甚至他兵败归来,一向铁面无私的朱同志居然都破例不罚(比如“洪都叛乱”);二来小邓确实人见人爱,很有亲和力,诸将都很喜欢他。

    在未来著名的“洪都保卫战”中,身经百战的小邓与朱文正等人一起,以非凡的勇气及高超的战术,抵挡住了占据绝对优势的陈友谅部几近疯狂的进攻,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的一次神话。甚至在后来朱元璋初定天下、挥师北伐时,徐达、常遇春以主力人马出山东,而邓愈则受命从湖北出河南,以偏师作为北伐军的辅助。

    “明兴诸将,以六王为称首”,小邓即在此六人之列,他死后被朱皇帝追封为了宁河王,足见战功之大、恩遇之隆。

    小邓是安徽虹县人,而他的老乡胡大海则早在滁州时期就已投奔朱老大了,不过一直没什么表现机会。

    据说胡大海生得面黑臂长,身似铁塔。其身世也很奇特,祖籍竟是万里之外的西亚波斯,他的祖先大约是当年跟随蒙古远征军来华的。到了他这一辈,百十年过去了,早就被同化成典型的中原人士了。

    胡大海原是一个炸油条的小商人,有“铁指头”之称,估计是善于徒手下油锅抓油条。当然,英雄不问出处,杀狗的樊哙、做吹鼓手的周勃、小商贩出身的灌婴等,不都成了汉代的开国将领,更有卖草鞋的刘皇叔还做了蜀汉皇帝。所以,胡大海不自卑。

    但空有一身本领,满脑子想法,没施展机会,这个才是最让胡大海沮丧的。

    就这么憋屈了好几年,直到渡江成功,占领金陵之后,胡同志才有了一展身手的机会。他先是率军攻取了皖南、浙江的一些地方,并出任了江南行省参知政事;后来又受命镇守金华一带,防范张士诚部的进攻。当朱元璋将主要兵力投入于西线作战时,胡同志俨然已是东线的方面军总司令,独当一面。

    胡大海是有名的白丁将军,文盲一个,但恰恰就是这么个人,曾向朱元璋荐举了诸多名士,如刘基、宋濂等,这些人在元末明初,大多是名重一时的人物。胡大海是明白他们的分量的。

    老胡还深得朱老大治军要诀,曾一再声明道:“吾武人不知书,惟知三事:不滥杀人,不掠妇女,不焚毁庐舍。”看看,就这么简单三条,比长篇累牍的军纪都点到实处。

    对于朱老大,老胡可谓忠心耿耿,而且深明大义。有一次,他的一个儿子因违反了不许私自酿酒的军纪,要被判处死刑。当时,胡大海正在前线指挥作战,有人劝说朱老大对小胡从轻发落,可是执法如山的朱老大却说:“宁可使大海叛我,不可使我法不行。”最后他竟亲手处死了小胡。

    老胡坚决拥护朱老大的做法,对于儿子的死,作为父亲,内心免不了痛苦异常,但他并没有表现出什么不满。不过可惜的是,待到后来另一个儿子胡关住也牺牲后,老胡也就绝后了。不过他倒有一个出名的养子,叫胡德济,也是一员骁将。

    这里有必要补充一下朱元璋的魄力问题。古语:“执法必自贵近始”,这是古代法家提出的一条重要的法制原则,朱元璋是严格贯彻了这点。同杀掉小胡类似,他后来还亲手将犯大逆之罪的侄儿朱文正关押致死(一说是将其处死)。

    有人据此说朱元璋不近人情,的确是有那么点。但要打造一支纪律严明的铁军,就得赏罚分明,有功必赏,有过必罚,恩威并重,如此士卒才能乐于效命。朱皇帝晚年曾概括道:“赏罚当功罪,然后恩威并行,人心悦服。”

    从这个角度来说,作为资深战友的胡大海,是深刻了解朱元璋的。

    然而不幸的是,至正二十二年,胡大海竟被降将蒋英所暗算,其子胡关住也一同被害。胡同志遇害后,朱老大如失左右手。

    就在邓愈来投后不久,比朱老大小两岁的常遇春也来了。他其实早该来的,可惜没人引荐。

    以才器而论,如果说邓、胡之辈是百年一遇的人杰的话,那么常遇春则可谓是百年不遇的军事天才。

    话说有一次,众将与朱皇帝围坐在一起讨论谁是“天下奇男子”的问题。众人道:“常遇春将不过万人,横行无敌,真奇男子。”可朱皇帝却笑道:“遇春虽人杰,吾得而臣之。吾不能臣王保保,其人奇男子也。”在朱皇帝眼中,百战不屈的扩廓帖木儿(王保保)才是天下奇男子。

    尽管如此,常遇春却无愧“天下奇男子”的美誉。毕竟,他无役不往,但从无败绩。事实在那里摆着,王保保还真达不到这程度。

    常同志是猛将花云的同乡,安徽怀远人。他为人性格刚毅、有勇力,才器过人,双臂长大如猿,箭术高超(这一特长在关键时刻有出色表现)。二十三岁时,曾被一名叫刘聚的盗匪头目看中,刘欣赏其骁勇,提拔他做了自己的左右手。然而,常遇春虽读书不多,但也胸怀大志,整天看老刘等一干人做这些打家劫舍的勾当,心里极端鄙视。

    有一天,常遇春听说“恩威日著,兵行有律”的朱老大后,心下一横,便打定主意要来和阳投奔。说起二人的邂逅,还颇具有一番传奇色彩。

    当时,常小伙领着十来个人,在行至和阳的路上,人困马乏,便就着田间地头睡下了。睡得正香时,忽就梦见一身披金甲、手拿坚盾的神人,只听那“金甲战神”对他大喊道:“快起来,快起来,你的主人来了!”他一激灵就醒了,正好看见有一队人马打此经过,常小伙细瞧之下,发现来人打的正是朱老大的旗号,又见一相貌着实惊天地、泣鬼神的人骑着高头大马,料想必是朱老大本人了。

    于是,常小伙便领着众人向朱老大迎拜,并请求归附。

    回城后,不料朱元璋却道:“你等皆是因为吃不上饭才来投奔的吧,如今你等既有故主在,我怎好夺人之爱呢?”说罢,就让人备些米面打发他们回去。

    常小伙听了觉得很委屈,极力分辩大伙不时这个想法,而是不想再跟刘聚干那些下三滥的勾当,想找条正路走走。

    朱元璋本意就是一番试探,看看眼前这几位,尤其是打头的常遇春,志气旺盛,其实心里已经很喜爱。

    至于常小伙提出做开路先锋的愿望,一时半会儿是实现不了了,毕竟,没有战功是封不了先锋官的。

    东方朔有句话:“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渊之下;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有些人,给他机会,他就如猛虎一般王霸;而不给他机会,他就成了老鼠一般猥琐。常同志之谓也!

    常遇春属于个性极为鲜明的那类人,优点自不必说,毛病也不少,比如他好勇斗狠、心浮气躁、自负高傲、喜杀降兵,终其一生都没太大改变(当然他也有沉着的另一面)。比如在最后收拾张士诚及北伐之时,他就主张长驱直入的冒险路线,而且他还经常喜欢只身冲杀在前——这也是其为人的一大特色。

    虽离帅才还有相当距离,但作为将才,常遇春是绝对够格了。他尝言,若带兵十万即可纵横天下,故人送他外号“常十万”。史书上称他:“遇春沉鸷果敢,善抚士卒,摧锋陷阵,未尝败北。虽不习书史,用兵辄与古合。”

    作为一个风风火火的常胜将军,常遇春几乎就是西汉名将霍去病的明代翻版。

    虽然喜欢好勇斗狠,但常同志也并非暴戾蛮横,不讲道理。有一次在金华,他的部将因骚扰百姓,被地方官王恺拿住。王命令将此人捆到街道通衢,鞭打示众。常同志认为此举很不给自己面子,于是命令老王前来解释。哪知老王正色道:“百姓乃是国家之本,打一个部将而令百姓得安居,不正是将军求之不得的吗?这有什么错?”听完这话,常同志立时气消,反倒向老王道了歉。

    后来,朱皇帝在总结开国之功时曾说:“计其开拓之功,以十分言之,遇春居其七八。”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大明开国之前几乎所有的大规模战役常同志都参与过,可谓由始至终,无役不从,也几乎无往不胜,故而

    最快小说阅读 M.bQg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