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一节 扬州大会战

狂人阿Q / 著投票加入书签

藏书吧 www.cangshu8.com,最快更新大国崛起1857最新章节!

    笔下文学【 www.bqg8.cc】,无弹窗,更新快,免费阅读!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showmn5();</script></div>

    <div align="center"><script src="/Ads/txttop.js"></script></div>

    <div class="adread"><script>show_read();</script></div>

    第六百一十一节 扬州大会战

    李秀成有所疑虑,可是湘军却十分决绝,曾国荃占领瓜洲之后,湘军想尽办法增援他,李秀成还犹豫着要不要突围的时候,从各地进入瓜洲的湘军已经达到了三万人,在李秀成还在为派不派水师跟天王争辩的时候,曾国藩甚至连摆在大胜关前的五万湘军也撤走了三万,全都在夜间秘密渡江,送到江北去增援曾国荃了。

    湘军的行动更加决绝,十分符合曾国藩一贯的性格,有目标后,就坚定不移的执行。

    而太平军在踌躇中错失了最好的机会。

    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大明,朱敬伦正在跟兵部和总参谋部制定相关的制度,要将总参谋部这个直接向皇帝负责的部门,以后划归兵部直辖,还有将軍队的军官任免等权力,移交文人政府。

    严格来说,这也算是一次军事变革,当然稳妥起见,不会一刀切,而是用一年时间,完成部门的迁移。

    在完成部门迁移前,朱敬伦必须解决不配合的各种因素,比如军官的不满。之前軍队军官的任免权,都是属于軍队自己,軍队中设有独立的人事部门,軍队认为他们任免军官的各种程序都一直很透明,不需要转交吏部来制约他们。

    至于总参谋部反倒是反对声音较小的部门,因为大明的总参谋部看似权力跟德国一样,可谢琦的能力和威望,跟老毛琦根本就没法比,所以毛琦坐镇总参谋部能够统辖整个德军,谢琦在总参谋部,就根本管不住文鸢这批少壮军官。

    正因为不是一个强势的部门,所以总参谋部也没有强势的习惯,因此朱敬伦打算第一个转移的部门就是总参谋部。

    北方消息传来的时候,转移的程序已经讨论的差不多了。

    “正好,这件事就交给兵部负责吧,正好跟总参谋部磨合一下。我大明采取什么措施,就由你们决定吧。”

    朱敬伦直接放手,让刚刚得到总参谋部管辖权的兵部负责应对长江流域可能发生的军事变动,也让兵部跟总参谋部借此磨合。

    制定军事行动方案,这是总参谋部的职责,之前他们制定的方案,哪怕只是一个演习的方案,都是通过朱敬伦的名义发下去的,而毛琦在德国,必要的时候是可以直接给軍队下命令的,这就是区别。

    兵部长久以来几乎就是一个空架子,之前顶多得到了审核軍队预算的权力,还只是审核,批复权力在户部,那么他们审不审其实完全没有什么意义,现在好了,将軍队全部至于兵部之下后,以后軍队中的文职人员,就直接转为兵部文官,虽然兵部依然没有批复预算案的权力,可是却直接得到了编制预算案的权力,可以说以后给不给軍队花钱,给花多少钱,这些钱怎么花的,这些权力就都上交给了兵部,兵部等于捏住了軍队的咽喉,不怕他们不听话。

    总参谋部很配合,很快就根据北方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他们判断,曾国藩是打算在瓜洲跟太平军进行一场决战,这场战斗的胜负,虽然影响不到两国的存亡,但很有可能决定今后两国的攻守强弱,湘军赢了,会再次获得对太平天国压倒性的军事优势,太平天国赢了,那么清军的重兵集团从此覆亡,江北将全部成为太平军的战利品。之后满清将很难再打造一只类似湘军这种部队了。

    至于大明应该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兵部自己都不太清楚,兵部尚书请示尚书令陈芝廷裁断,陈芝廷表示,目前的急务是救灾,太平军和清军在长江一带的争夺,影响不了这个大局的情况下,大明可以不加干涉。

    大明不打算介入的态度,让江北的太平军丧失了最后一个生存的机会,被不知道谋划了多久的曾氏兄弟盯上,不是那么好玩的。

    天京的消息刚刚送到,不等太平军打上门来,曾国荃反倒率先发起了进攻,进攻太平军把守的扬州外围营垒。

    进攻并不那么顺利,可曾国荃好像改了性子,并不着急,而是稳扎稳打,就在外围挖掘壕沟,摆出一副包围的架势,但是扬州城十里见方,太平军包围这座城市,已经在周围的要点设置了营垒,挖掘了长壕,包围圈本就有上百里长,湘军要反包围太平军,还要在大炮射程之外进行包围,他们得挖多长的壕沟啊?

    太平军对曾国荃的战术充满了鄙夷,觉得这家伙是傻了,几年没打仗难道都不知道该怎么打了?

    直到扬州西北方再次出现湘军大军,太平军才明白,曾国荃一直都是在拖延时间。

    此时太平军发现,他们只有死守一条路了,往南攻打曾国荃已经不现实了,因为西北方的湘军不会坐视不管,万一攻打曾国荃不顺利,背后的湘军趁机发起攻击,他们腹背受敌,就更麻烦了。

    军情传到天京,这次李秀成没有任何犹豫,立刻命令大军撤退,沿着运盐河撤往南通。

    苏北的运盐河从扬州直达金沙、吕四等海边盐场,也沟通了南通县城,南通七大盐场的盐源源不断的通过运盐河运到扬州,可以说支撑了扬州盐业的发展,只可惜这次战争,让这条运河再次变得冷清。

    运盐河途径的泰兴、如皋等地都在太平军手里控制着,因此撤退的通道还算畅通,只要能做好撤退的准备,各军交替掩护次第撤退,未必不能从扬州城下全身而退,大军只打算撤到南通,在哪里接受补给,然后就地驻扎,不打算直接让他们车回来。

    只要控制着南通,太平军还有卷土重来的机会,甚至只要他还能在南通保有一席之地,他李秀成还可以说北伐并没有结束,不给那些政敌制造机会,或者说给自己争取一段稳定内政的时间。

    李秀成这样想,曾国藩大概也这样想,他就不能给李秀成全身而退,给他最后一丝整顿的机会。

    同样是沿着运盐河,却是从北方南下的一只部队,在太平军大军撤退之前,突然从海路在杨州府东部盐场丰利场一带登陆,通过运盐河突袭了运盐河上的小镇海安,这是一个富庶的依靠食盐贸易发达的小镇,唐朝的海安县县城就在这个小镇上。

    这里河网密集,交通便利,往南有运河直通如皋,往西有运河直通泰州,同样的道理,占领这里,也就等于掐断了泰州到如皋的退路。

    这时候李秀成才知道,曾氏兄弟谋算他已经很久了,可能从他开始北上,对方就开始谋算了,他此时才明白,他犯了一个大忌讳——孤军深入!

    他一直都没能有效的防范曾国藩湘军的行动,他们在安庆虽然距离很远,但并不意味着完全无法救援,只要有时间,曾国藩甚至可以通过安徽北上黄河,从黄河出海,绕道南下。

    曾国藩真的这么做了。

    曾氏兄弟算计自己这么深,让李秀成不由冒了一身冷汗,更不能犹豫,人怎么都要撤出来,哪怕会受到重大损失,但撤退的通途已经失去,只能杀出一条血路了。

    命令大军即刻出发,不惜代价也要打通海安,顾不得洪天王的态度,擅自抽调四艘铁甲舰组成的一直分舰队立刻前往南通接应,抽调在原法租界威慑大明的两个儿子带领的軍队,赶去南通,让他们沿河北进,赶往如皋接应。

    就像李秀成想的那样,没那么简单,扬州大军确实开始撤退,可是这时候从扬州城中,从扬州西北方的湘军不惜代价的追击,进攻海安的太平军久攻不下,显然湘军是打定主意,要将太平军的北伐大军歼灭在扬州了。

    一时间扬州境内烽烟四起,谁胜谁败,各种消息满天飞,这段时间集中报道救灾的各大报纸,也开始密集的报道这场战事,只是他们获得消息大相径庭,自相矛盾之处不少。

    甚至连明军收到的消息,也充满了矛盾之处,有的说太平军胜利了,有的说湘军赢了,一时间没有个准信。

    朱敬伦也很关注这场规模并不算大,但可能决定太平天国和满清两国未来态势的战斗,他从一开始就不看好李秀成的北伐,孤军深入是犯忌讳的,而且太平军此时还无法全面协调内部力量,也就是说这只軍队孤军北上后,基本上只能一直孤军奋战。

    而湘淮军集团,不管怎么说,曾国藩都有能力进行统一协调,在大义上,曾国藩和李鸿章师徒分的很清楚,他们更理性,即便有权力之争,也不会闹成太平军内部那种情况。

    目前还不清楚战况,但已经很清楚湘军分别派出了三只部队支援扬州,一只过江从芜湖打到大胜关,这显然是佯攻的部队,目前只留下了两万人,其他都到了江北支援曾国荃部,还有一只是由陆地出发,出现在扬州西北方的部队,从安庆到这里,最方便的路径是走淮河水道,最后进入洪泽湖,接着通过高邮湖抵达高邮,然后南下,这支部队的数量大概十万,而那只跨海南下的突袭軍队,大概就是在洪泽湖一带才分兵的,至于是利用黄河水道,还是走淮安府的运河水道出海,就不得而知了。

    根据情报,朱敬伦惊骇的发现,曾国藩用于这次围歼李秀成大军的兵力,竟然达到了十五万人以上,曾国荃封锁瓜洲有五万人,扬州西北是十万人,偷袭海安的部队数量不明,但恐怕不会少于一万人,否则根本不可能堵住太平军。

    而曾国藩还在大胜关下留下了两万人,那么留在安庆驻防的兵力,还有多少呢?

    <div class="adread"><script>show_read();</script></div>

    <div align="center"><script src="/Ads/txtend.js"></script></div>

    </div>

    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m.bqg8.cc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书架与电脑版同步。